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学术探讨

什么叫做思维完形教育

发布人: 最后更新时间:2018年5月22日

什么叫做思维完形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思维和如何感悟的教育,以知识为工具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其表现在该知识方面的思维达到甚至超过该知识创立者的思维水平,让学生的能力、意识、悟性与知识配套发展,甚至超前于知识的发展,打造学业成功与事业成功相统一学生的教育。

解读:(1)教学生如何思维和如何感悟的教育,以知识为工具让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

传统课堂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的。但在思维完形教育的课堂上,知识不在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是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的工具。老师教的不在是知识本身,而是以知识为载体探讨如何思维和如何感悟。概括地说,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目标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让学生做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使其进入学习状态。现实中许多学生虽然天天学习,但其心往往并没有进入学习状态。

有人可能会认为,思维完形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与当前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不一样。实际上,三维目标已经融入其中。因为当学生做到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主动添加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自己的思维达到完形的水平时,那么他学习完某一知识时,就会感受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这一效果远比传统的要求高得多。学生在动脑、感悟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方法和过程;若达到创立的水平,则在其内心深处就会有收获感、满足感,使其体验到学习本身的快乐,从而使其发自内心地想学习,再说,当达到创立的水平时,一般能够从知识中领悟出相应的意识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相应内容。

换言之,思维完形教育下课堂教学是从微观操作角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的学习习惯养成(主要是思维习惯)、思想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其逐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下,人们常认为学生学不好是因为其不动脑、懒散、不自觉等原因,但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不动脑到积极动脑、由懒散到勤奋的转变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学生的主体性是老师培养的目标,知识是老师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工具。

(2)使其表现在该知识方面的思维达到甚至超过该知识创立者的思维水平,让学生的能力、意识、悟性与知识配套发展,甚至超前于知识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就是引进他人智慧条件下的特殊的自我创新过程,是人类文明在个体上迅速生成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就很难有走上工作岗位上的社会创新。我们国家成立六十多年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核心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自我创新。莫言获得了文学奖,如果莫言不是小学就缀学了,而是上到了博士,不知他还能不能获得诺贝尔。

我研究认为,一定的知识总是与一定的能力、意识、悟性相对应的或者说相配套的。如果一个人掌握知识时,没有培养出相应的能力、形成相应的意识观念、开发相应的悟性,那么他所掌握的不叫知识,而应称为知识性信息。传统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意识观念的形成、悟性的开发远滞后于知识的积累。常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而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力求做到让学生的能力、意识、悟性与知识配套发展,甚至超前于知识的发展。

(3)打造学业成功与事业成功相统一学生的教育。

传统教育强调大学毕业找工作,然而传统工作岗位逐渐减少,势必造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毕业意味着失业,这应算是教育的失败,而不能视为教育的成功。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成功者都具有两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善于动脑和感悟。前面讲到,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将充分动脑、充分感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在塑造学生事业成功所需要的品质,从而使学生不仅取得学业上的成功,而且要取得事业的成功,事业成功是学业成功的目的。

注:在思维完形教育下,将教师等同于知识的创立者,认为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在探讨自己如何创立该知识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完该知识时能够体验到该知识不是自己学来的,而是自己创立的,实现自我创新。